食譜來自:《國寶級大師的中式麵食聖經》p.252 肉包
一直好崇拜麵皮在手上捏捏捏就變成百折狀的包子或是小籠包的中式麵食師傅,曾經和阿三哥試過小籠包,做了兩次覺得好難,就沒再繼續練習,這一次周師傅詳細的作法圖解,又加上月初包過蘿蔔絲餅的手感經驗,就躍躍欲試肉包,因為包子皮只有一種麵糰、延展性比較好,而酥皮則較易破不好捏合,感覺包子就顯得比較好上手。
這次先攪拌餡料,把全部的絞肉全部攪拌下去,以餡料的重量回推餅皮的份數,實在是太想練習了,一次做了8份量(32顆),一次練習個夠。
以每顆23g秤重,分成32顆餡料,因為新手上路顧不了兩頭,將軟軟的肉餡拿到冷凍冰鎮一下(書上寫冷藏),讓餡料變硬(生手嘛!),包的時後就只要專心在麵皮就好。
再來就是攪拌麵糰了,這次出動攪拌機,8份是800g的中、低筋麵粉混合,份量頗多,該用機器就不要放過機會(麵糰太少時,家裏機器攪不到,只好用手揉),我怎麼也出動壓麵機呢? 後來我也不解(其實用桿麵棍就可以了)。
接著開始分割麵糰,每顆42g,分成32顆,桿圓開始,還沒處理的小麵塊用布蓋著,避免風吹而結皮,周師傅說中間厚週邊薄,速度雖然慢且鈍鈍的,但還看的出是圓的。
邊桿邊包,一邊看書上的手法,一邊捏呀捏!
這當然不是第一顆,這是第N顆,跟書上照片比對一下,周師傅只出動右手兩根指頭,而我好像用了右手四根指頭、還不包含湊熱鬧壓著肉餡的左手指。包著包著麵糰持續醱酵中,麵皮越桿越大,心裏開始有點慌,反省著下次不要這麼貪心,除非已經駕輕就熟再這麼做。
這四顆是編號第29-32號,也是最滿意的。
32顆分成3回蒸,第一回出爐了,有湯汁ㄟ! 因為我的肉餡有先打水喔!
第一回火力中大火12分鐘,表皮光滑度還OK
第二回火力大火12分鐘,表皮皺皺的不OK
第三回火力中大火12分鐘,表皮與第一回差不多,但因這一回醱酵最久,包子體積比較大。
理出一點頭緒,醱酵完整,包子比較不怕塌陷、開中大火就好,開大火不是好事。
本來跟麵包出爐一樣用切的,但發現包子用切的沒感情。
於是,用咬的一口照,果然自然多了,阿三哥也試吃了,他說還不錯,吃了第二顆說皮厚了些、餡少了些。
但第一次做肉包,自己算滿意了,隔天也帶到公司與部份同事分享 (電鍋再蒸過),他們喜歡包子的口感,不覺得餡少(這次同事頗隨和的,瑪德蓮的時期有時很中肯的...哈哈!)
2017-2-26試作了第二次,這次準備五份的量(20顆),餡料做了一點小調整,沒加五香粉了,醬油多加些、蔥花也多放些、胡椒粉也加重,當然餡料也加重了5g(23g→28g),麵皮維持42g不變,肉餡打水再多一些,果然出爐試吃,湯汁變多了,內餡口味也比較重,20顆到晚上已剩下6顆,仔仔連續吃了四顆,我還提醒他別吃膩了,下次就不敢吃肉包了.(阿嬤的疼孫的豬肝事件重演嗎?! 誤~~)
肉包是一定會再試作的,直到熟練為止,蘿蔔絲餅也是,從前做小籠包做兩次就沒繼續是不對的行為(反省中.....)
再再再度讚嘆~ 周師傅
留言列表